很多人都知道購買長期保險,需要關注的點非常多,其中就有繳費期,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點。一般來說,長期險的繳費期限是分為兩種,躉交和期交。躉交是專業保險術語,的意思是一次性交清全部保費,而期交則是分期繳納保費,最常見的有1年、3年、5年、10年、20年、30年交,交至60歲、70歲。
如果繳費期選得短,那么總保費相對比較便宜,但是如果每年交的錢就會多很多;而繳費期拖得越長,每年交的越少,但總保費就相對較多。那到底該怎么選擇呢?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。
如果是買保障類的長期險的話,在小編看來,大多數情況下,繳費期越長越劃算,原因如下:
1.有豁免功能
保費豁免這個功能大家應該不都有所了解,只要滿足豁免的條件就可以豁免后續所有未交的保險費用。比如說重疾險的被保人豁免,只要被保人在繳費期患上輕癥、中癥或者重疾(重疾多次賠付的產品),那么就可以豁免后續的所有保費。
這個條款對大家比較有用,如果患上了疾病,那么日常的收入必然有損失,如果還接著交保費,那么家庭的壓力有點大,但如果有豁免,后期的保費就不用再交了,而繳費期越長,被豁免的幾率更大。
2.杠桿率更高
以購買一份重疾險為例,30歲男,50萬保額,保終身。選擇10年繳費,那么每年需要繳納12800元;選擇20年繳費,每年則只需要7650元;選擇30年繳費,每年則只需要繳納6100元。相比之下,選擇30年繳費的杠桿率是更高的。
3.貨幣的通貨膨脹
大家都知道貨幣是有通貨膨脹的,也就是說,隨著時間的增長,錢是會越來越不值“錢”的。如果按照3%的通貨膨脹率來算,那么30年后需要支付的保費,其實相比之前是要便宜很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