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段旅途,在旅途中我們會有一些風險和風雨侵襲,但是只要我們有所準備,就會將損失降到最低,而保險就是這一工具,但是保險對于我們這些“外行人”來說就會有一些難以理解的地方,比如保險利差是什么?利差損是什么?“利差損”是壽險業務可能面臨的一個不利的處境,所以今天我們只分析壽險業務。
一方面,壽險業務主要是銷售壽險產品,而保險產品的銷售也面臨著承擔部分成本的問題。眾所周知,貨幣的購買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,今天的1元絕對無法與10年后的1元相提并論。例如,十年前,我們可以花一元買一根冰棒,現在我們只能買兩塊糖。
壽險合同往往是長期的,期限短則數年,長則數十年。保險公司使用了客戶的資金,使客戶失去了通過其他渠道投資保值甚至獲利的可能性,所以往往會設定一定的收益率,對客戶進行補償。這個就是預定收益率。也可以說是保險公司的成本。
另一方面,保險公司的收入既是保險資金的投資。保險公司將收到的保費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投資,賺取收益,彌補業務端的成本。
說到這,大家對“利差損”應該有了大致的了解。也就是保險公司給顧客的回報過高,超過了保險資金的投資收益,使得保險公司出現巨額的虧損最終影響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,危機公司、客戶和市場第三方參與者。
降息導致“利差損”困境
大家可能要問,保險公司不是頻繁舉牌上市公司,還可以投資不動產,從中獲得很高收益?而且壽險產品的預定收益率也不是很高啊,為什么會出現“利差損”的問題?
事實上,從1995年至2010年新《保險法》頒布之日起,無論是房地產還是金融股份制機構,這些目前最為熱絡、希望有所突破的投資領域都被嚴格禁止。當時,只有銀行存款、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是保險資金投資的三大主要投資渠道。如此一來,銀行存款利率無疑成為決定保險公司收入的重要因素。